走进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龙生物”)的包装车间,自动化流水线正在传送着刚下线的注射液。传送带两侧,数名身着浅蓝色工装的新华社区女工手法娴熟地分拣、装盒、贴标,质检员手持扫码枪逐一核验,身后不少成品已经装箱。
走马岭街新华社区党委搭建“家门口招聘会”,为华龙生物定向输送技术工人,聚焦企业用工需求与居民就业难题双向发力,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。
华龙生物是辖区一家生物制药企业,因前期扩产,急需补充分拣包装、仓库保管等岗位员工。企业相关负责人找到新华社区,针对技术工人短缺问题,社区党委立即发动网格员摸排辖区内待业居民。
“留守妇女居多,很多是因为工作地点、时间不合适而待业在家。”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恒表示,带领专班与企业协商,最终确定“下午四点半下班+双休”的弹性工作制,同步配套技能培训,定向为企业输送15名员工。
华龙生物包装车间生产线。
女工肖雪芳今年37岁,孩子就在辖区东方红小学上学,她感慨:“骑车5分钟到厂区,工资还能补贴家里,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。”
社区服务企业,企业反哺社区。在社区大党委的带动下,华龙生物党支部建立“党员责任岗”,推动企业党员参与社区环境整治、困难帮扶等活动。
新华社区前往华碧源公司了解企业需求。
这样的供需对接不是孤例。辖区内武汉华碧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碧源”),投资建立的鲟鱼大健康产业走马岭工厂化养殖基地项目,即将正式投产。然而,数万件过滤材料需手工组装的难题让负责人杨玉江犯了难——这是循环水养殖的核心配件,工序虽简单但需逐件手工拼接,短时间内难以招募足量工人。
社区党委高度重视,充分发挥组织优势,发动辖区全职妈妈、退休妇女成立“家门口组装队”,连续培训5期,42人通过分散作业模式完成了数万件过滤材料组装,既保障企业投产进度,又让妇女群体灵活就业且月均增收1500元。
这些,是新华社区深入开展“社企互助·党建联建”行动,通过组织共建、资源共享、服务共促,实现社会治理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。社区党委搭建平台,助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、拓展服务场景;企业党组织主动对接社区需求,提供就业培训、公益帮扶等精准服务。
日前,金银湖街碧海花园广场热闹非凡,居民们早早排起长队,等待购买走马岭街新华社区运来的400余份平价新鲜蔬菜包。
据悉,此次跨社区惠民行动由新华社区联合本地农户共同策划,每个蔬菜包包含当季4个品种约8斤,均以低于市场价40%的价格销售,惠及碧海社区200余户家庭。
活动现场,社区党员志愿者全程维持秩序,并协助老年居民搬运,居民纷纷称赞“菜品新鲜又实惠,希望经常有”。
平价新鲜的蔬菜包。(通讯员供图)
跨社区协作既拓宽了农产品销路,又满足了城区居民需求。这次合作源自一次东西部社区的交流学习。
今年4月,新华社区组织人员前往碧海社区学习志愿服务工作,碧海社区提出老人买菜难问题,而新华社区辖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700亩,番茄、茄子、黄瓜、瓠子等时令蔬菜产量高,而菜农苦于销售渠道单一。
双方党委敏锐捕捉到这一“买菜难”与“卖菜难”的矛盾。经过多轮协商,共同制定出蔬菜包直销方案,按A、B两个套餐8大类蔬菜打包售卖,每两周进行一次。
碧海社区负责
统计居民需求、设置便民销售点
新华社区负责蔬菜采摘后的
分拣、打包,并运输至碧海社区
两个社区形成合力
形成“订单-供应-配送”闭环
碧海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接龙提前48小时预订,新华社区根据订单量指导农户采收,以销定产。新鲜蔬菜从田间直达居民家中仅需半天时间,被称赞“带泥土香,比菜市场更新鲜”。
据悉,直销范围下一步将扩大,计划年内覆盖金银湖周边金口、畔湖、恋湖等多个社区,预计年助农增收超百万元。
据王恒介绍,针对可能出现的滞销情况,社区建立了“单品应急销售”机制。去年5月,瓠子集中上市期间,社区通过组织专场促销、对接食堂采购等渠道,3天内消化滞销蔬菜8吨,为菜农挽回经济损失数万元。
新华社区工作人员帮助农户搬运番茄。
新华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将继续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弘扬三大精神,激励担当作为,精准对接需求、精准匹配供给、精准服务保障,切实解决辖区企业和居民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
报道支持 - 走马岭街道办事处
文、图 - 蔡倩、金齐天
通讯员 - 陶璨
请输入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