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军路街道马池二村,蓝白相间的老水塔静静矗立,与百米外金银潭商圈的玻璃幕墙形成奇妙对话。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后,这里升腾的烟火气与都市霓虹交织,正演绎着城市更新中最鲜活的新老东西湖人创业故事。
昨日上午9点,雨后的阳光掠过蓝色水塔的尖顶,“鲜香阁”餐馆里的土灶已噼啪作响。46岁的店主刘英,麻利地将采购回的野生鳝鱼倒入铁锅,升腾的蒸汽里裹着锅巴稀饭的焦香。
“昨天老主顾又订了五桌,有些菜品得提前几小时准备。”刘英抹了把汗,案板上的时令鲜货,已码成小山。
蓝色水塔下的鲜香阁。
这家紧挨水塔的小餐馆,开业后以地道家常味和物美价廉,成了“网红馆子”,月均流水稳定在一两万元,今年端午节期间单日营收更是超2000元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已是刘英在马池二村的“二次创业”——老房子拆迁前,就在马池二村65号,她已经经营“英子快炒”餐馆14年。
拆迁时,刘英全家一度打算搬离马池二村,但始终下不了决心,“街坊四邻处了几十年了,关系都很好,实在舍不得离开,但留下来又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。”
“还在掌勺吗?我们都馋你那口家常菜。”2024年,一位熟客的微信消息,彻底点燃了刘英重操旧业的念头。
刘英的生活如同她的炒菜,越来越有滋味。
“马池二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启动后,家乡一天天变美,馆子将来一定能火!”刘英说服家人,拿出20万积蓄,在紧邻水塔的33号新址重开餐馆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将军路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装修到宣传,对餐馆进行全方位扶持,助力馆子“一炮而红”。
如今,水塔下的烟火不仅养活一家人,更延续着街坊们的味觉记忆,“她做的菜,就是马池二村的家乡味,我们要吃一辈子。”说这话时,就餐的街坊们哄笑却认真。
距蓝色水塔约百米处,“花甜喜柿”甜品店的碎花窗帘随风轻摆。白色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旁,黄玫瑰簇拥着店铺招牌。推门而入,一架复古钢琴静立角落,碎花桌布上的烛光摇曳,仿佛瞬间穿越到普罗旺斯的乡间小屋。
“花甜喜柿”甜品店外观设计颇为“甜蜜”。
阳光下的午后,一群年轻人在这里玩桌游,女店主李理穿梭其间,不时为客人添茶倒水;后厨里,丈夫正专注地熬煮着当日现做的豆花,手打的芋圆在糖水中晶莹剔透。
这个融合普罗旺斯风情与武汉烟火气的空间,是这对90后夫妻的“反内卷实验室”。
“写字楼生活令人厌倦,我们想创造一份甜蜜的事业。”带着这个梦想,襄阳姑娘李理和丈夫四处考察市场,最终被惊艳蜕变后的马池二村吸引。“从社交平台上看到这里改造得很棒,既有老村庄的烟火气,又紧邻商圈,是我们的理想之地。”
店主夫妇共同设计的装修风格极具特色。
店名“花甜喜柿”,源自他们钟爱的港式喜剧“花田喜事”,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为营造理想效果,也为了节省经营成本,李理化身空间设计师,丈夫则潜心钻研甜品技艺。店里,景德镇定制的彩绘杯盏,手工编织的茅草屋顶,精心挑选的每一本书籍,处处都可见他们的用心。
“创业不易。”得知这对夫妇来马池二村创业,将军路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动上门帮扶,不仅免除了前3个月的房屋租金,还积极帮助两口子融入居民圈子,成为“自己人”。马池墩社区也上门帮忙,帮着在街道公众号上宣传小店,邀请他们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。每次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时,都不忘给夫妻俩带来最新的创业扶持政策,让这对年轻创业者真切感受到“家门口”的温暖。
“花甜喜柿”店内不少顾客在留言本上留言交流。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小店在2024年10月顺利开业,以“慢生活”风格吸引了不少游客。如今,小店在旺季月营业额可达万元,周末常需预约。
暮色渐沉,蓝色水塔在夕阳中拉长身影。柴火灶的噼啪声与咖啡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,不同世代的生活理想在此交汇。
城市要向前走,但总得有个地方让回忆落脚。守望六十载的马池二村老水塔,正见证新老东西湖人的生动梦想。
报道支持 - 将军路街道办事处
文、图 - 向江月 晏君
通讯员 - 熊丁丁 李玉婷 胡敏
请输入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