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玛丽”,又活过来了

“宋法官,最后一笔拖欠工资到账了。”近日,原大枫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区经理龚奇兵反复确认到账短信后,向东西湖区人民法院(下称区法院)宋卫华法官道谢。

这场历时近三年的司法拉锯战,终于尘埃落定。在区法院的努力下,被执行公司从原先的“无产可破”,实现了100%清偿债务。



横跨制造业、零售、地产及投资的大枫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曾是中国文具行业的传奇。自1994年起稳居国内本册制造榜首,旗下的“玛丽”牌印刷本册以“中国名牌”“中国驰名商标”之姿远销全球,甚至成为联合国少儿基金会定点采购商。然而2021年,原材料价格暴涨叠加投资决策失误,这家年产能曾冠绝全球的企业轰然倒下——负债超10亿元、账户设备被查封、500余名工人失业,3000万元工资社保欠款如巨石压顶。



破产审判团队分析研讨案件。(通讯员供图)

2022年1月,被拖欠工资的职工们向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主审法官宋卫华在勘查现场后感慨:“仓库里只剩下零星残次品,机器设备锈迹斑斑,账户余额几乎见底,企业账面上能查到的资产,连清偿职工债权的零头都不够,确实到了‘无产可破’的境地。”

2024年4月,在持续的资金困境与债务重压下,区法院正式裁定宣告大枫纸业公司破产。曾经的行业传奇,在商海的惊涛骇浪中,黯然谢幕。

然而,破产程序的推进,却遭遇更大的难题。破产管理人接手后,惊讶地发现这是一家“三无公司”:没有可供清偿的财产,找不到任何财务资料,甚至连相关经营人员的踪迹都难以寻觅,这场破产清算案件一度陷入僵局。



破产审判团队在“玛丽”工厂了解生产销售状况。

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场破产清算将以无解告终时,区法院破产审判团队在旧订单中发现了关键线索:“玛丽”笔记本在经销商系统中复购率达37%。“品牌活着,渠道就活着!”区法院果断打破常规,允许原省区经理持授权书开拓市场,扶持下岗职工组建工厂接单,保持供应链稳定运行。

龚奇兵至今难忘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,宋卫华撑着伞在漏雨的厂房里仔细清点机器,坚定地说:“你们只管安心生产,商标维权的事交给我们!”此后,区法院迅速组建打假小组,开展打假、抽检、商标维护一系列行动,全力守护“玛丽”品牌的声誉。

品牌逐渐回暖后,更大的挑战摆在眼前。会议室里,20多位销售骨干相互争吵。“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!”区法院破产审判团队在会议室里掷地有声。团队划出“双60%”竞价红线:既要化解60%的渠道债务,又要保住60%的销售岗位。

在“玛丽”品牌竞标会现场,两家意向收购方团队争得面红耳赤。此时,区法院破产审判团队适时抛出“五年平等授权”方案:“谁都别想垄断,市场活了品牌才值钱!”最终,成交价比预期高出60%。新公司成立时,老职工泪洒当场,不敢相信还能重端“玛丽”饭碗。



区法院创新运用,让企业重生、职工安居。

资产处置也是“硬骨头”。

持有造纸生产线、土地厂房等主要“重资产”的湖北监利全资子公司,其唯一的宿舍楼已被抵押,评估价连利息都无法覆盖。宋卫华又带着管理人在拆迁办一蹲就是三个月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终于说服政府平台参与竞买。面对抵押权人,他们展开17轮艰苦谈判:“你一拍了之,300个家庭的生计就全断了。”最终,买受人多支付700万元定向用于安置职工。过户当天,主审法官们站在阳光下反复核算:“设备拆成零件卖,商标带着渠道卖,每一分钱都要榨出救命钱。”

“我们不仅要解决纠纷,更要让企业重生、职工安居。”宋卫华对记者说道。如今,大枫纸业559名职工全额拿到拖欠工资,1700万元工资、伤残金等款项清偿完毕,50多名职工顺利办理退休,近200名员工通过新生产销售主体再就业,全国经销商债务化解方案稳步推进。

区法院创新运用

“品牌盘活+生产自救+资产重组”

三位一体机制

不仅实现职工债权100%清偿

更让“玛丽”品牌重焕生机

“破产审判的深层意义,在于打破‘一破了之’的惯性思维。”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将破产程序转化为资源重组、市场修复的契机,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,又盘活了优质资产,为困境企业破局重生提供司法动能,这是我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,激发市场发展新活力的生动实践。”


报道支持 - 东西湖区人民法院

文、图 - 黄柳

通讯员 - 杨静  陈贝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