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斗+无人机,东西湖春耕秒变“科幻大片”
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2月26日,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郭家台的千亩油菜田里,一架无人机轻盈掠过绿浪翻滚的田野,精准地将农药均匀喷洒在作物上,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,农机队伍和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智能化覆盖。

“7分钟喷洒20亩地,既省力又省钱。”操作无人机的飞手柳小昌,紧盯着手中的平板电脑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飞行轨迹和作业数据。

在柳小昌的操控下,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,按照设定航线,在菜地上空来回穿梭,将雾化农药均匀喷洒在菜地上。

无人机正在菜地上空作业。

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松站在田埂上,望着眼前繁忙的春耕场景,向记者介绍,“今年我们种植了1000亩油菜和1400亩小麦,春耕时间紧、任务重,但有了科技加持,效率完全不一样!”

他的底气来自合作社的“硬核装备”智能化“尖兵”:无人旋耕机纵横田间、无人插秧机稻田植绿、植保无人机喷药施肥。春耕时节,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大显身手,让春耕跨入“云端管理”时代。

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智能化设备纷纷“上岗”。

“合作社以前农忙时,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工不足、人工贵,一天四百块钱都请不到人工。”郭松告诉记者,合作社发展至现在有九千多亩田地,以前几十个人一天效率只有几十亩,自从采购了智慧农机,几百亩地,一两天就可以完成。在播种的季节,一天至少可以节约50人力,节省成本约两万元。

卫星平地机正在田地里平整土地。

在合作社的另一块土地上,记者看到一台搭载北斗智能系统的卫星平地机正加速移动,所过之处土地平整如镜。

“过去靠经验整地,深浅不一,现在设备会根据高低不同,自动升降后面的铲子,误差不超过5厘米。”

郭松向记者介绍,加装了农用北斗智能系统的农机,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有序,而且始终按照既定路线进行工作,合作社通过智能农机统一调度平台,将整地、播种、植保等环节串联成“流水线”,效率也比人工高出许多。

技术人员正在操作卫星平地机平整土地。

郭松的合作社去年全面升级了水稻生产耕种收管农机装备,多种新型农机在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,还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、减少了机收损耗、增加了农业收益。

“今年我们也陆续升级了装备,最新版无人机容量更大、续航能力更强,播撒能力也有很大提升。”郭松告诉记者,每年他都十分关注智能农机产品的更新升级情况,总是第一时间迭代新品。

通过操作机看到无人机作业情况。

“作为农业合作社,我们不仅要保障粮食产量,更要提高粮食质量。”郭松告诉记者,今年,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“企业+订单+合作社”的运作模式,整合资源、优化服务链条,通过科技引领,加速粮食生产的现代化进程。

据了解,作为武汉市3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之一,辛安渡街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有大型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植保无人机等相关配套机具110台(套),可满足近万亩流转土地的耕种管收需要。

目前,郭家台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智慧农机的助力下,除了服务辛安渡、走马岭、新沟、径河等街道,还计划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,将农业生产的“智慧种子”撒播到更广袤的土地。

报道支持 - 辛安渡街道办事处

文、图、视频 - 徐佳宝

通讯员 - 鲁同成 刘家辉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