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,我们过了小年就开始蒸馒头了,蒸一箩筐。现在吃的花样多了,不讲究这个了。”71岁的韩新坡爹爹一边揉着面团,一边回忆着青年时期在家乡河南过年的情景。
长青街道由原武汉国营吴家山农场改制而来,1958年,来自五湖四海的围垦人携手建设了这片土地,并留在这里。后来,更多“围垦”二代、三代来到东西湖寻找就业创业机会,成为新东西湖人。每逢春节,他们便会在东西湖燃起独特的“烟火气”。
春节前,在长青街合兴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小食堂里,六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已经开始了忙碌。和面、醒面、铺面、切剂子……几个人合作默契,一气呵成。没多久,小食堂里就飘满了小麦的香气。“马上过年了,我们新研究了几个喜庆的花样,想做一些花糕送给街坊们吃。”韩新坡爹爹介绍道。
居民们围在一起做馒头,其乐融融。
韩爹爹27岁从河南来到武汉东西湖,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。现在,他最喜欢吃的仍然是馒头、包子这类面食。大年初一的饭桌上,总不能缺席的也是“饺子”。“刚来的时候,吃饭吃不习惯。想吃馒头、包子,但是没有。”韩爹爹笑道,“一般我都是自己做的。尤其是春节前后,更是想多做一些花样出来。”对于韩爹爹他们来说,蒸笼的热气升腾出来,过年的年味也就跟着一起来了。
汤桂荣婆婆曾经在铁路食堂做饭,有17年的烹饪经验。她平日里非常喜欢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,每到节假日,也帮衬着做一些面点送给社区里的老人们。“和面还是很累的,要和得软硬适中,之后还要醒面。社区里很多老人好这口,但是他们年纪大了做不动,就由我们做给他们吃。”汤婆婆一边看着手机视频里的教学步骤,一边小心翼翼做出一朵漂亮的玫瑰花造型。“前几天我们特意开会讨论了一下,决定多学几个花样让大家新鲜 新鲜。”汤婆婆说完又拿起掺了黄豆粉的金色面团,不一会儿就捏出一个“元宝”造型。
“好吃,这个味道和外面买的不一样。这个更劲道。”趁着热气还没散去,爹爹婆婆们“兵分多路”,将别样的花卷送到老年人活动中心、青少年活动室,和几位重点关注的老人家中,再郑重地道一声:“新年快乐!”
在武汉,每到春节前一个月,大街小巷里便充溢着热油翻滚的香气。面糊包裹着藕夹、鱼块,慢慢变成璀璨的金黄色,一整锅肉圆子也逐渐成型,咬一口,外皮酥脆、肉质Q弹。腊鱼、腊肉、腊鸭这些特色“年味”也纷纷摆上餐桌。
在北方的城市里,蒸几锅“干粮”的习俗渐渐消失了,但还有很多家庭沿袭着旧日传统,蒸一些花糕,或点缀上红枣,或用绿色、红色的食用颜料画出桃子、小鱼等纹样。大年初一,蘸着腊八醋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,这又是另一种“年味”。
形态各异的手工馒头。
在长青街,很多居民祖籍是河南。大年夜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,圆滚滚的饺子通通下锅。近年,在街道引导下,几个社区组织会做面点的爹爹婆婆成立了多个面食志愿服务队,一方面能满足街坊邻居嘴里的一点“念头”,另一方面,老人们也希望将面食手艺传递给更多年轻人,让大家感受到面食的魅力和多样性。
合兴里社区的“百面食尚”志愿服务队,每月都会根据群众需求开展特色主题活动,还会利用托管班开课带着孩子们一起和面、擀皮,学习面粉是怎么一步一步做成餐桌上的食物。龙年春节前夕,兴达社区的志愿者们发挥所能,冒着风雪,为堵在路上的司机送上热腾腾的包子,也送去春节的温暖和热情。
社区工作人员杨晨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,因为志愿服务队,她也渐渐爱上了面食。“这几年我们家在冬至和春节的时候也会吃饺子。”陈良萍婆婆家的春节也展现着“南北交融”的气息,春节餐桌上,既摆着藕夹、圆子、腊鱼、腊鸭,餐后也要煮上一锅饺子才算过年。
现在人们总说
春节吃什么都可以
反正平常想吃什么都有
但春节吃的东西总是不一样的
是团圆的记忆
也满载着人们一整年的期许
报道支持 - 长青街道办事处
文 - 张晓晔
图 - 金齐天
通讯员 - 胡娟
请输入验证码